佛 学 文 章 护 法 长 城 |
~~ 一 苇 ~~ |
□□我们常听在家佛教徒称呼僧众,都没直接称他们某某法 | |||
师、某某师父,而是在僧众的名字中加上了“上某下某”, | |||
《李淑英》 |
如“上某下某法师”或“上某下某师父”。为什么要在名字 | ||
中加“上下”?很多人都不解其中道理,也懒得去寻根究底 | |||
《显迦》 |
,便人云亦云。於是在一些佛教徒集会中,便会听到一片上 | ||
下之声。 | |||
《李碧碹》 |
□□“上某下某”的称呼,究竟是不是佛教的传统?如果不 | ||
是,从那里来?这点,应该是佛教传入中国以后,与中国文 | |||
《梁伟强》 |
化结合有关。 | ||
□□古代的中国人,无论父母是否还健在,子女都不能直称 | |||
《释继持》 |
父母的名讳。如果遇到非说不可的场合,就说“上某下某” | ||
。如果书写,还要把上下两字写得较小而偏右上方(华文直 | |||
《佚名》 |
行为由右至左式),以示此二字与正文义无关。 | ||
□□佛教传入中国后,许多规矩礼仪均受中国风俗文化的影 | |||
《一苇》 |
响。中国人有家谱、族谱,记载着子孙的繁衍和辈分。依家 | ||
谱每个人都有一个名一个字号,合之称为名字。自唐代佛教 | |||
《金能惠》 |
禅宗大盛之后,六祖惠能门下一花五叶,各宗派也有宗谱传 | ||
承。出家人剃度时,剃度师依其传承的宗谱为弟子取法名和 | |||
《金能惠》 |
立字,所以出家人都有两个名和字。古代中国人的名是让父 | ||
母叫的,外人为表对他尊敬,只称呼他的字号。出家人的法 | |||
《淑君》 |
名也是师父及长辈称呼时用的,而一般称出家人都用字号。 | ||
这是融合了古人的习惯。 | |||
□□出家人出了世俗的家,进入了佛法之家;离开了生身父 | |||
母,依止着法身父母。这法身父母就是给予法成就、财成就 | |||
,接受出家并教导佛法的剃度师。弟子待师如父,故称师父 | |||
。为了尊师如父,便把剃度师的名字加了“上某下某”的称 | |||
呼,以避免直接称呼师长法名。在家众依三宝为师,请问出 | |||
家人法名时,也用:“请问师父上下如何称呼?”,以示尊 | |||
敬。由此可知,上下的称呼,并不是佛教的产物。 | |||
□□时下对出家人的称呼,流行用上下二字,还用得很滥。 | |||
如对任何出家众,均当面称呼“上某下某”法师,任何时候 | |||
书写出家人的法名时,也写成“上某下某”,好像若不如此 | |||
就是外行。依中国佛教的规矩,对于一般尊长及法师尊敬的 | |||
称呼,均不应冠其名,只称法师或师父即可。如果有许多法 | |||
师在座,需要特别说明那一位时,方可以其名中一字以识别 | |||
。如:某法师、某师父,或某公、某老而不称全名,以示尊 | |||
敬。这也是中国佛教传统的礼貌。 | |||
□□对父母名字须称上某下某的习惯,中国人早已经不再弹 | |||
这套老调了,而我们佛教徒却守着这中国的国粹,不但舍不 | |||
得放弃,还把它发扬光大,究竟是进步还是倒退?那就见仁 | |||
见智了。 | |||